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世居仙游枫亭,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茶学家,被誉为“庆历名臣”。
第一篇 谏官经邦风采
从庆历三年(1043)三月,仁宗钦点欧阳修、余靖、王素三人为谏官,随后增补蔡襄知谏院,至庆历四年(1044)十月,朝廷颁诏“知谏院蔡襄以亲老乞乡郡授右正言知福州”,蔡襄知谏院生涯前后不足两年。欧阳修撰《端明殿学士蔡公墓誌铭》中总结了蔡襄的这段经历:“遇事感激,无有回避,权幸畏敛,不敢挠法干政,而上益得与大臣图议。与此之时,言事之臣,无日不进见,而公之辅益为尤多。”
一、因诗成名,走上谏坛。
南宋王十朋《过蔡端明故居》诗句:“四贤诗出人增气,三谏章成国有光。”,道出了蔡襄在两个关键历史节点作诗所产生的强大社会影响效应。
1.愤作组诗,名震朝野。宋景祐三年(1036年)冬,范仲淹因上《百官图》弹劾宰相吕夷简获罪,上疏论争的余靖、尹洙、欧阳修连坐被贬,而谏官高若讷不尽司谏之责反而进谗言,蔡襄时任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位微言轻,愤作《四贤一不肖诗》(见下),称范、余、尹、欧阳等为四贤,斥高若讷为不肖。此组诗一出,轰动京城,士人争相抄传,一时洛阳纸贵,连辽国使者也购回张贴在幽州驿馆。
《四贤一不肖诗》(五组)
蔡襄
四贤一不肖诗·右范希文
中朝莺鹤何仪仪,慷慨大体能者谁。
之人起家用儒业,驰聘古今无所遗。
当年得从谏官列,天庭一露胸中奇。
矢身受责甘如荠,沃然华实相葳蕤。
汉文不见贾生久,诏书晓落东南涯。
归来俯首文石陛,尹以京兆天子毘。
名者翼翼郡国首,里区百万多占辞。
豪宗贵倖矜意气,半言主者承其颐。
昂昂孤立中不倚,传经决讼无牵羁。
老奸黠吏束其手,众口和附歌且怡。
日朝黄幄迩天问,帝前大画当今宜。
文陈疏举时密启,此语多秘世莫知。
传者籍籍十得一,一者已足为良医。
一麾出守番君国,惜此智虑无所施。
吾君睿明广视听,四招邦俊隆邦基。
廷臣谏列复钳口,安得长喙号丹墀。
昼歌夕寝心如疚,咄哉汝忧非汝为。
四贤一不肖诗.余安道
南方之强君子居,卓然安道襟韵孤。
词科判等屡得隽,呀然鼓焰天地垆。
三年待诏处京邑,斗粟不足荣妻孥。
耳闻心虑朝家事,螭头比奏帝日都。
校书计课当序进,丽赋集仙来显涂。
诰墨未干寻已夺,不夺不为君子儒。
前日希文坐言事,手提敕教东南趋。
希文鲠亮素少与,失势谁复能相扶。
崭然安道生头角,气虹万丈横天衢。
臣靖胸中有屈语,举嗌不避萧斧诛。
使臣仲淹在庭列,日献陛下之嘉谟。
刺史荣官虽重寄,奈何一郡卷不舒。
言非由位固当罪,随漕扁舟尽室俱。
炎陬此去数千里,橐中狼籍惟蠹书。
高冠长佩丛阙下,千百其群诃尔愚。
吾知万世更万世,凛凛英风激懦夫。
四贤一不肖诗·右欧阳永叔
先民至论推天常,补袞扶世为儒方。
圜冠博带不知本,樗栎安可施青黄。
帝图日盛人世出,今吾永叔诚有望。
处心学士贵适用,异端莫得窥其墙。
子年五月范京兆,服天子命临鄱阳。
二贤拜疏赎其罪,势若止沸反扬汤。
敕令百执无越位,谏垣何以敢封囊。
哀来激愤抑复奋,强食不得下喉吭。
位卑无路自闻达,目视云阙高苍茫。
裁书数幅责司谏,落笔騄骥腾康庄。
刃迎缕析解统要,其间大意可得详。
书曰希文有本末,学通古今气果刚。
始自理官来祕阁,不五六岁为天章。
上心倚若左右手,日备顾问邻清光。
苟尔希文实邪佞,曷不开口论否臧。
阴观被谴始丑诋,摧枯拉腐奚为彊。
儻曰希文实贤士,因言被责庸何伤。
汉杀王章与长倩,当时岂曰诛贤良。
惟时谏官亦结舌,不曰可谏曰罪当。
遂今百世览前史,往往心愤涕洒滂。
斯言感切固已至,读者不得令激昂。
岂图反我为怨府,袖书乞怜天子傍。
谪官一邑固分耳,恨不剖腹呈琳琅。
我嗟时辈识君浅,但推藻翰高文场。
斯人满腹有儒术,使之得地能施张。
皇家太平几百载,正当鉴古修纪纲。
贤才进用忠言录,祖述圣德垂无疆。
四贤一不肖诗·右尹师鲁
君子道合久以成,小人利合久以倾。
世道下衰交以利,遂使周雅称嘤鸣。
煌煌大都足轩冕,绰有风采为名卿。
高名重位盖当世,退朝归舍宾已盈。
脅肩谄笑不知病,指天报遇如要盟。
一朝势夺德未改,万钧已与毫厘轻。
畏威谀上亦随毁,矧复鼓舌加其评。
逶迤阴拱质气厚,两豆塞耳心无营。
呜呼古人不可见,今人可见谁与明。
章章节义尹师鲁,饬躬佩道为华荣。
希文被罪激人怒,君独欣慕如平生。
抗书轂下自论劾,惟善与恶宜彙征。
削官竄逐虽适楚,一语不挂离骚经。
当年亦有大臣逐,朋邪隐缩无主名。
希文果若事奸险,何此吉士同其声。
高谭本欲悟人主,岂独区区交友情。
四贤一不肖诗·高若讷
人禀天地中和生,气之正者为诚明。
诚明所钟皆贤杰,从容中道无攲倾。
嘉谋谠论范京兆,激奸纠缪扬王庭。
积羽沈舟毁销骨,正人无徒奸者朋。
主知胶固未遐弃,两轓五马犹专城。
欧阳秘阁官职卑,欲雪忠良无路岐。
累幅长书快幽愤,一责司谏心无疑。
人谓高君如挞市,出见缙绅无面皮。
高君携书奏天子,游言容色仍怡怡。
反谓范文谋疏阔,投彼南方诚为宜。
永叔忤意窜西蜀,不免一中谗人机。
汲黯尝纠公孙诈,弘于上前多谢之。
上待公孙礼益厚,当时史官犹刺讥。
司谏不能自引咎,复将己过扬当时。
四公称贤尔不肖,谗言易入天难欺。
朝家若有观风使,此语请与风人诗。
2.喜作贺诗,亦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三月,欧阳修、余靖、王素俱除谏官,蔡襄以《喜欧阳永叔余安道王仲仪除谏官》诗祝贺:“御笔新除三谏官,喧然朝野尽相欢。当年流落丹心在,自古忠贤得路难。必有谋猷裨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世间万事皆尘土,留取功名久远看。”三谏得诗献于仁宗,遂命蔡襄亦知谏院。
喜欧阳永叔余安道王仲仪除谏官
蔡襄
御笔新除三谏官,喧然朝野尽相欢。
当年流落丹心在,自古忠贤得路难。
必有谋猷裨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
世间万事皆尘土,留取功名久远看。
二、苟利国家,岂顾后患。
蔡襄指出:“忠言谠论,犯颜廷争,以进贤才,退不肖,伸国威,执治法为主”。
1.数论奸邪,不畏权贵。蔡襄成为谏官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上疏《乞罢吕夷简商量军国事》《乞降吕夷简致仕官秩》,使吕不得不顾全体面,放弃实权。之后,又上《乞罢王举正用范仲俺》奏疏,罢免王的参知政事职;作《乞罢晏殊宰相》疏,权相晏殊被罢免;上《论李淑梁适奸邪》及《乞罢陈执中参政》奏章等,数论奸邪,不畏权贵,风气为之一新。
2.上书谏诤,不怕犯上。庆历年间,时有旱蝗、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他上疏直言:“不颛听断,不揽威权,使号令不信于人,恩泽不及于下,此陛下之失也”。仁宗下诏取开宝塔佛舍利入宫中,蔡襄接连上《乞罢迎舍利》三个奏疏,指出:“陛下正当修人事,救时弊,若专信佛法,以徼福利,岂可得耶?陛下设置谏官,本为规正过失。今迎引舍利,事出于中,专损陛下圣德,臣终夕不寐。须至频烦天听。伏乞陛下力赐寝停。”,这种不怕触犯君上、敢于破除迷信的无畏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以至于奏疏一出,“闻者皆悚然”。
三、忠于职守,心系社稷。
蔡襄目睹北宋冗官、冗兵、冗费三大问题之内忧,以及辽、西夏威胁边境安全之外患,痛陈“天下困弊”与“至危”,积极呼吁“朝廷更张”以“救其患”,力主社会改革,扫除腐败现象。
1.作箴规戒,辅益尤多。庆历三年(1043)春,仁宗解除了从前“戒越职言事”的规定,蔡襄上《黼扆箴》(黼扆,即斧扆,是帝王座位后绣有斧形花纹的屏风,箴是语言精炼的规戒文体)及《别疏》,《黼扆箴》曰:“丕显元圣,上奉天时,跻俗于礼,任材以宜,肃治家政,大隆本支,好问益广,去邪勿迟。利急思困,兵连虑危,法今必信,恩赏无私。威福是守,听断不疑,太平可致,决所施为。”又在《别疏》中,对箴中每一句进行注解,规劝仁宗居安思危,任贤去邪,公正守信,励精图治。
2.增谏用谏,听谏纳谏。庆历三年(1043)三月,蔡襄上《言增置谏官书》提出:“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批驳了强加在谏官身上的好名、好进、彰君过的三大罪名,鼓励谏官直言不讳,建议皇帝“擢官必自主之”。尔后又在《明谏》中重申:“为谏之难,非进谏之难,难乎人主听而用之之难也;”“纳谏不必皆用,辨是非则妄言息而忠言进矣。”劝仁宗要善于纳谏,并择善用之。
(江南才子于2025年2月25日农历乙巳年正月廿八修改于福中福斋.蔡襄书苑)
▲位于东海镇蔡襄文化园浮山顶的蔡襄像,由湄洲日报社记者蔡昊摄

▲蔡襄故里后裔蔡金炎在“坐忘书馆”开馆前的即兴祝辞
|